春秋时期100多个小国家,到战国时期怎么只剩下七雄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战国的时候肯定不是只剩下七雄,还有很多在大国夹缝中艰难度日的小国。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存在感的确不强,不强归不强,但是不能说不存在啊。
课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初中学过一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中唐雎代表的安陵国不就是个小国吗?公元前225年,秦已经灭掉了七雄中的三个韩、赵、魏(刚巧是分了晋的三家),但是附属于魏国的小国安陵国却还依然存在,这才有了唐雎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的一段佳话。虽然现代有学者质疑唐雎不辱使命的事迹是古代史学家编撰的,但是我们至少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即便是到了战国末年,除了七雄,的的确确还是有其它的一些小国存在的。另外既然他们被称为“战国七雄”,当然要有“被”称雄的群体环境,就是要有“不雄”的国家作为对比陪衬。假如只有这七个国家,干么还要叫做七雄呢?“雄”给谁看呢?最后,从秦统一过程中消灭的国家来看,战国末期也不止剩下了七雄。除了七雄,秦在统一过程中消灭的国家还有诸如巴国、蜀国、苴国、充国等等小国……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到了战国就只剩下战国七雄这样的历史错觉呢?
战国七雄地理格局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大国兼并严重,小国力量衰微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西周王朝总共分封了多少诸侯国,到今天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说一千二百个左右的;有说八百个左右的;有说四百个左右的;有说一百多个的;有说七十一个的。说法不一样,那是因为认定的标准根本就不一样!你要计算有多少诸侯国,那就得先确定什么叫做诸侯国。方国、部邦及部落是不是也和封国一样算诸侯国呢?这个标准没统一。所以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西周的诸侯国很多很多。既然很多很多,有一些可能史书中就没有记载,但是没有记载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曾侯乙复原雕像曾国史书中就没有记载,现代学者推断“曾国”和“随国”是一国两名。然而,这也仅仅是个推断。曾侯乙墓都挖出来了,史书却没有曾国,那么史书里又有多少没有记录下来而确有其实的诸侯国呢?从西周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到底还有多少个小国家,其实是个未知数;是不是有100多个,也说不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国欺负或者干脆吞并小国,是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生存、发展、成长的必然。“假道伐虢”、“借蔡灭息”的成语里活生生的保存了当年大国兼并小国的鲜活实例,其它吞并,手段可能不同,目的和结果大概是可以类推的。
晋国“假道伐虢”很多小国在被灭之后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还有一些倒是没有被灭,但是在历史的云烟中也同样的模糊难见。2.七雄的实力强大,霸占了那段时间的历史舞台。“弱国无外交”,无外交又哪来的走上历史舞台呢?当年的“五霸”动不动就会盟诸侯,主角永远都是大国的“大佬”,小国只有站队、捧场和鼓掌的权利,稍稍刷点存在感,“大佬”不爽就把你办了。然而五霸多多少少还有点想要“以德服人”的样子,到了七雄就彻底撕下了伪装,“何必曰义,曰利已矣”。于是,爽不爽都可能把你给办了!大国越是急赤白咧,小国越是战战兢兢。历史舞台上充满了“七雄们”忙忙碌碌互串的身影。什么纵横捭阖;什么鸡鸣狗盗;什么战国四君子(小国有能力出这样的名人吗);什么四名将(二赵二秦);什么灭国复国(齐国田单);什么你打我、我打他、他要打大家……戏份都让他们占了,小国要表现,有机会吗?表现,七雄答应吗?这个答应剩下的那6个答应吗?
弱国无外交古今亦然3.我们的历史知识不全面,被熟知的历史事件裹挟着,习惯性的想当然。后来的史书当然要记录那个时代的大事,“偏偏”那个时代的绝大部分大事都发生在战国七雄的身上。“荆轲刺秦王”牵扯的是燕国和秦国;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相关的是魏国、赵国和秦国;“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赵国……历史偏心眼的把那段时间的话题、流量都给了七雄!小国分演着路人甲乙丙丁,连句台词也没有,最后很多人就想当然的觉得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大转盘。
秦统一中国四海毕,天下一。秦最终扫六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而此前七雄对于小国的兼并战,都是为秦的统一打前站做准备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有了战国末期就只剩下战国七雄的错觉。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战国七雄在统一前龙腾虎啸,风光无限,到头来有6个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end——谢谢阅读!我是襟亚,喜欢我的文字就请点赞、评论和关注我吧!
战国七雄的出现不是偶然,强大八百年的大周超为何分裂成上百小国?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打败商纣后,实行分封制,本意是让他们拱卫周王室,可曾谁知为以后的纷乱留下祸根。分封制下的成员功臣和王室成员,其中我们知道的太公姜子牙分到了今天的山东地区,成立了齐国。东周建立后,没有军队的周王室已经不足以控制诸侯,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乱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来了。从春秋到战国时间诸侯之间相互讨伐攻略,经过长年的战争打的只剩七个国家,最后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这七个国家凭什么能够从几百个小国之间崛起,成为最后的赢家?我们逐一看看。
历史记载周武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强大的代名词——齐国齐国是老牌强国,作为姜子牙的封封地,齐国从一开始就属于富庶之地。从齐桓公重管仲开始,齐国各方面迅速发展,甚至齐国的国都临淄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借用地理优势和军事优势,成为了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提出了尊"尊王攘夷"口号,九合诸侯一时风光无二。齐国在齐威王时期强盛达到巅峰,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打败了魏国,守住了霸主的地位,各国诸侯无不顶礼膜拜。齐国的强大不像其他战国六雄那样强弱相间,它的生命力旺盛,从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实力,就算最后秦国统一六国,依然坚持到了最后。因为他们已经将强大成为习惯。
南方巨擘——楚国楚国远离中原核心地区,独自一国占着南方,好像不在周天子的封国一样。其他六国认为楚国就是蛮夷,做什么也不带楚国玩。事实证明,你可以忽视我,但不能轻视我,楚国生气了。春秋时期楚国经过一系列变法逐渐强大,到楚庄王时期"问鼎中原",这是其他国家才发现曾经他们瞧不起的国家,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楚怀王时期,楚国吞并越国,势力达到了巅峰,楚国国土甚至和其他六国加起来一样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柱子,鼎立在中国南方。即使在楚国灭亡后,楚人依然对秦国保持着强有力的抵抗。楚国项氏家族的后裔项羽,更是亲手灭掉了大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北塞雄鹰——燕国 燕国在血缘上可以说最亲近周天子的诸侯国。它守卫着华夏大地的最北方,长年攻伐高夷和胡人,使得中原内地长期处于稳定。连年的征战使得燕国的军事实力强悍,燕昭王时期,乐毅带领燕国军队连破七十余城,差点打的强大的齐国灭国,同时燕昭王励精图治,扩地千里,使燕国的版图延伸至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它就像一个孤傲的雄鹰,翱翔在六国的头顶。
武器大师——韩国 韩国的开国君主原来作为晋国的公卿与赵,魏,三家分晋。分家完后韩国分到的东西最少,而且被大国夹立在中间,经过申不害变法也才能苟且一下国运。韩国的兵工业是很强,“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这一句话就说明了其厉害之处。韩国造的弓弩,射程达到800米,可谓是一大杀器。作为战国七雄最弱的国家,韩国以它独特的方式保住了其地位。
后起之秀——赵国三家分晋后,赵国得到的也不多,还曾被原来都是好兄弟魏国打到了国都,最后还是在齐国的帮助下才保留下来。至此赵国开启自强之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快速发展,后期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更是将赵国上下团结推向新的高度。作为七雄较晚建立的国家,到了战国末期,赵国成了唯一能跟秦国打掰掰手腕的国家。
旧王的继承者——魏国作为三家分晋中获得最多家产的魏国也是最早变法的国家。魏文侯在李悝变法之后,成为战国早期的霸主,连年对外战争,打的邻国苦不堪言。吴起还曾以5万人打的秦国50万人溃不成军。从出生起就握有一副好牌的魏国,在前期把握住了机会,遗传了强晋的血统,成为了最强大的继承者。
最后终结者——秦国战国六雄虽然都强大过,不过他们最终还是迎来他们的终结者秦国。秦国在战国初期一直默默无闻,甚至经常被中原国家欺负,甚至一度差点灭国,然而赳赳老秦,共赴国。从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君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最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战国七雄写下了句号,一个绚烂且残酷的时期就这样结束了。
战国时期还剩下大约15到20个诸侯国左右,其中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就是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秦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在战国七雄之外,还有宋国、中山国、越国、鲁国、巴国、蜀国、卫国、郑国等国家。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典故由此而来。不过,相比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百国林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量已经大大下降,数量锐减到30个以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诸侯国仅剩下战国七雄和一些中等国家,数量仅在20个左右。到了战国中期,诸侯国数量又下降到15个左右。
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远远多于春秋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不断扩充军队、发动灭国战争。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度,周天子把诸侯们分封在各地建国。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已经无足轻重,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也越来越频繁按理来说,各诸侯国们不但要遵守和睦共处的原则,还要一起效忠周天子。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威严下降,无法再约束各国,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相互攻打。尽管如此,周天子仍然代表着正统,所以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以争霸战争为主,这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可以成为霸主,并建立秩序,然后率领小国们一起效忠周天子,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而各国完全不再接受周天子的规则,并发动了频繁的灭国战争,他们目的已经不仅仅是相互争霸,而是要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财富。据统计,战国七雄之中灭国数量最多的是楚国。楚国在周天子分封建国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方圆50里的“蛮夷小国家”。中原各国都把楚国人当蛮夷,所以楚国的君主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只有北方的齐国、鲁国、晋国等国家才有资格自称中国(华夏)。可是,楚国后来强大了起来,吞并了南方的大部分小国家们,史称“江汉之小国尽亡于楚”。汉水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全部都被楚国灭掉了,比如唐国、邓国、申国、息国、江国、黄国、陈国、蔡国等几十个国家。
(春秋初年的楚国,紫色区域)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居然扩张到了“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地步。其实不只是楚国,就连其他的诸侯国也在大肆兼并小国、扩充领土,比如秦国就消灭了西北的20多个小国家们,齐国则消灭了山东境内的一些小国们,燕国、赵国分别消灭了河北地区的小国们。
(战国中期的楚国,紫色区域)正是由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非常频繁,所以诸侯国的数量已经大大下降,只剩下一些实力较强的国家。除了战国七雄这种大国以外,还有中山国、宋国、越国、郑国、鲁国这些中等强国。
最近收到热播剧《大秦赋》的影响,又回顾了一下当时的历史,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知识点没有通透,这人啊,真是得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有记载以后被编成了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今天我们就重点看看东周这段儿。
周朝也就是西周,我们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小时候看的《封神榜》那呼呼喊喊的,就是西周时期发生的事,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记录不可考证,所以那时候神了鬼儿了的事就比较多。周朝其实存在的时间挺长的,通常都说800年,其实这是把前前后后都算上了,我觉得,周朝到周幽王那个老色皮这,就算结束了。之后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形成,基本也就形成了之后几百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几大势力。
从周朝到春秋,甚至到战国时期,他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时古代通信、交通非常不方便,周朝又重礼数,那破木头车,还得讲究什么人用多大的轱辘什么的。所以当天下都得知周朝已经基本丧失了集权统治的能力后,就纷纷自立山头了。最多的时候,据史料记载, 应该有140多个国家。其实这也很正常,就像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一定会狼烟四起,各自为王,像无数邪恶的虫子,或者说正义的虫子,吞噬着王朝的主体,等到主体死亡了,这些虫子就开始互相撕咬,最后存留下来的就是虫王,或者说新的王朝。
题主这个问题,恰好就是周这个大王朝死亡以后,众多豪强互相撕咬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春秋五霸开始,一直到大秦统一,经历了几百年。而战国七雄就是最后存留下来的七只最强壮,或者位置最好的虫子,因为各种原因,达成平衡了很多年。直到秦始皇嬴政登基,才完成了一统大业。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时期战事连绵不断,各种暴政苛政层出不穷,难以正常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大家都希望着有天下太平的时刻。中国史上每次王朝更迭都是这样一个规律,狼烟四起,然后形成一统。只不过这个从狼烟四起到完全统一的过程越短,对于老百姓来说, 就越好,越避免了更多的战火和颠沛流离。史上有几次维持时间比较长的混乱时期,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凄惨无比,甚至差点有灭族的危险。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有时候我就在想,生活在我们当下的时代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生活的不幸福,而且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想不开自杀的。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就是觉得,这些人缺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缺少对历史和这个世界的了解。其实我自己生活压力也挺大的,也有心情低落的时候,但是想一想世界这么大,人们都在这么勇敢的面对生活,也就没什么了。不想灌什么鸡汤,就是觉得,人,一定得多了解历史,尤其是男人。
那还能咋没的?这一百多个小国都被灭了呗。当然了,战国时期虽然叫“战国七雄”,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小国存在的。
春秋时期诸侯特别多,哪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反正上百个是有的。但这么多的国家早就在春秋时被灭的差不多了。特别是楚国,原来就是在南方底下窝着呢,最后成长为了南方唯一的大国,就连称霸一时的越国也是被楚国所灭。还有晋国,假道伐虢说的就是晋国办的事,一下子就灭了两个国家。还有齐国,最后能独霸山东半岛那也是灭了好几个国家呢。
为啥说春秋无义战呢,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为了抢地盘,没有一个是为了仁义,更没有一个是真的为了周天子,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啊。等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历史教科书说上是七个国家,但其实还有宋国、卫国、薛国等,不过战国时期的小国也没有活太长时间,宋国、薛国被齐国所灭,卫国到公元前239年就名存实亡了。
首先明确一点,战国时期虽然没有像春秋那么多诸侯国,但远不止只有七雄,先来看看战国时期处七雄外的国家。战国不止七雄越国:在战国初期疆域仅次于楚国,版图自山东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的皖南地区,江西东境一部分,兼有江苏北半部。公元前312年,秦、魏、韩与齐、楚对峙,楚国派遣大军把秦军包围在曲沃和商於时,越国遣军助阵秦魏韩联军,至此楚国和越国结仇。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乘着越国内乱,攻灭越国。除了越国和七雄外,还有早已经成为空架子的东周王室,各诸侯国以宋国、鲁国、中山国疆域为大,郑国、卫国次之。宋鲁郑卫与邾国、薛国、郳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并称为泗上十二诸侯。它们皆为七雄所灭,值得一提的是,卫国比山东六国还要长命,直到秦二世元年,卫国最后一任国君卫角君才被秦二世废除。
战国诸侯国数量为何远不如春秋首先,各大诸侯国都在争相变革,魏国由于魏文侯任用李悝变化,最早成为强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也强盛起来,而齐国和楚国是自春秋以来的老牌强国,也先后经历了晏子改革和吴起变法。而韩国和赵国也先后进行申不害变法和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形成为中央集权国家,而燕国也在战争中崭露头角,于是七强并立的局面形成。
各国为了争霸,之间相互攻伐,同时也对各小国进行兼并,其中,楚国仅仅在春秋时期就灭掉四十余个诸侯国,根据《左传》记载,“汉阳诸姬”和邓、申、息等国都被楚国所灭。楚文王在位期间,共兼国三十九个,凌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到了楚庄王时代,又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公元前447年,楚国灭蔡国,两年后灭杞国,之后先后灭了越国、鲁国。
正如前文所说,越国在战国早期也是强国,先后攻灭滕国、郯国、 繒国;韩国攻灭郑国,魏国攻灭中山,中山国后来复国一次,又被赵国攻灭。秦国则先后攻灭蜀国、义渠国。
夏商更像是一种部落联盟,诸侯国之间地位平等,夏王和周王更像是盟主。而西周不一样,其目的是“封土建国,以藩屏周”,周武王和周公两次分封71个诸侯国,姬姓同宗诸侯国就占了53个,加上商朝归附的诸侯国,周朝诸侯国达到130个!戎狄破镐京,宗周六师毁于一旦,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千里之国变成百里之邑,实力大损!春秋时期,维系分封的嫡传继承制已名存实亡,大国开始兼并小国,周天子无力制止!继而形成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天子承认,进入战国,礼乐崩坏,维系分封的周礼彻底崩塌,春秋五霸最终变成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主要是差异化竞争,诸子百家争鸣,而到了战国时期,主流思想开始趋于儒家思想,开始进入同质化竞争,市场集中度大幅度提升,当集中度达到极限时,就会形成垄断,出现秦朝统一六国。孔子逝世后,其学生6代人,用了两百余年的时间完成了论语的编纂,那时也进入了战国时期的尾声。论语完成之后的2000多年,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学术思想领域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是为何论语形成之后,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时期都保持着大一统国家的原因。
任何一个统一王朝,它的灭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周的运数日渐凋敝,各路诸候各显神通,其中不乏雄才大略者、当中也有滥竽充数人。当一个人或团队失去了固有的倚仗和借鉴,只能凭自己的能力谋生存的时候,它的优势和劣势就一览无余了。春秋时期的100多个小国家,有的名附其实有的欺世盗名,势力大的不仅可以独当一面、而且能够拉帮结派,这就是传说中的“春秋无义战”。经过数年的你争我夺蚕食鲸吞春秋时期真正能立足立蔓的不过是“春秋五霸”: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公、齐桓公,这五个人和他们背后的势力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和实力。他们在相互的巧取豪夺中此消彼长,互不相让终于衍生出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卫、秦,这七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但这七个国家也是特定时间的特定产物,随着秦国的逐渐强大和一枝独秀,最后秦国吞并了其它六国建立秦朝,中华重归大一统时代。
这个怎么说呢,夏商周,朝代更替,分封天下,诸侯都有自己的封地,慢慢的周朝中央政府权利分散,诸侯各自为政,从最开始的臣子,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权利范围,到不听从中央政府周朝的管控。
有的比较厉害的大王独立了,朝廷管不了,别人也跟着逐渐在自己封地上建国,但是一直到秦襄王时期还是有名义上周朝这个中央政府的,一直到秦始皇小时候,中央政府才彻底被秦朝拿下,秦国统一华夏的步伐才加快。
三国时期,七雄并列,其实中间还有许多小国家,只是这七个国家比较强大,比较强悍,都是有历史记载过来的,其他的小国家,在战乱纷争当中,逐渐被其他国家吞并,比如我们河北到现在还称之为燕赵大地,除了燕国赵国还有中山国,估计大家也听说过中山狼的故事,就出自中山国。
先秦时期,文字还没有统一,就说七雄吧,这七个国家各有各的文字。想来其他小国家也是这样,而且那时候对于文字的掌握也是士大夫贵族阶层,平民老百姓是不识字的。即使朝廷里是有历史记录的官员,所书写下的历史,由于国破家亡,又不注重记载保护,慢慢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说到这里,我们庆幸有秦始皇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始皇帝,如果他不统一华夏,没有把国家的版图,统一到一定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脚下土地,说不定还会像现在的非洲大陆一样,有很多的国家,很多的部落,每天部落纷争,国家打仗,搞的生产生活比别的国家,落后多少年都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