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小麦蚜虫太厉害,脱离误区防治有办法

小麦蚜虫太厉害,脱离误区防治有办法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小麦蚜虫太厉害,脱离误区防治有办法

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集中在小麦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特别以施肥灌水条件较好,生长茂盛的田块发生危害较重。前期危害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造成小麦减产。

小麦蚜虫打不死,你是不是下面的其中之一:

1、贻误最佳防治时期

目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存在着偏早或过晚的情况。

防治过早,见虫即施药,喷药次数相应增多,造成防治成本过高,同时造成蚜虫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增加防治难度。

防治过晚,不容易控制,因为麦蚜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10-20代,条件适宜时20分钟一代。蚜虫已经对小麦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蚜虫密度过大时,如不能均匀施药,更不能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

2、选用药剂不当

大多数农户在选用药剂时缺乏针对性,误认为毒性高的农药杀虫效果相对较好。

高毒及中毒类农药一般为广谱性杀虫剂。在有效防治靶标害虫的同时。也会伤及天敌和一些有益生物种类如蜜蜂等,进而破坏整个农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畜、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高毒农药的持效期短、残留高,临近收获期施药造成粮食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

此外,多数农民缺乏辨别真假农药的一些常规知识,如农药三证等,若不慎施用假药,既增加防治成本,又不能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3、施药技术不合理

部分农民滥用农药,加之选用品种比较单一、施药频繁,导致该虫的抗药性大幅度提高。

抗性增强后。农民只有进一步加大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因此,又会造成该虫的抗性进一步增强,也增加了防治成本。

其次,施药时兑水量普遍偏少,施药不均匀。尤其是小麦中后期田间密度大,很难触及叶背及茎秆处的蚜虫,遇到适宜的天气,易造成蚜虫的再猖獗。

因此,在小麦的生育期内往往需要喷药2~3次。防治难、费用高是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防治措施:

1.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很多,如吡虫啉、啶虫脒、辟蚜雾、杀灭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氧乐果、敌敌畏、辛硫磷、马拉硫磷,以及它们的复配制剂。

2、保护利用天敌

对麦蚜控制作用较强的捕食天敌有各种瓢虫、草蛉、食蚜蝇和花蝽等;寄生性天敌有多种蚜茧蜂。

3、重视小麦扬花前防治

小麦蚜虫从小麦返青就开始发生,到小麦抽穗扬花前,始终处于缓慢增长期;在小麦扬花后,发生量急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