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症状差者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后期脓肿形成进行切开引流,死骨形成者手术摘除死骨。多数患者需要治疗4~8周。
一、一般治疗
注意患儿全身情况的变化,给予必要的对症及支持疗法,对全身情况较差的新生儿、婴幼儿,应注意支持疗法如补充维生素和增加营养等。
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常有瘘孔排脓,换药时,最好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溶液冲洗,效果较好。口内有瘘孔者应注意防止脓液误吸引起肺部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急性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宜先作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再选择用药。
用药原则必须足量,至少10~14天或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继续用1~2周,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1、青霉素:适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属于广谱抗生素,对多数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适于合并感染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每次用药前均需试敏,避免出现过敏的不良反应。
2、头孢克肟:适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应范围广,对细菌有很好的杀伤作用。
不良反应不常发生,即使发生,也较温和且短暂。
三、手术治疗
1、切开引流:一旦眶周、牙槽骨或腭部形成脓肿,要及早切开引流。如果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局部虽未进入化脓期,必要时施行早期切开引流,也可获得缓解全身中毒症状及防止局部感染继续扩散的效果。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急性期如果处理得当,可得到治愈,而不转入慢性期。
2、死骨摘除术:如病情转入慢性期,已形成死骨,但全身症状好转,局部肿胀基本消退,死骨清除术亦不急于进行,因新生儿或婴幼儿上颌骨骨壁较薄,骨质松软,死骨片均较小,往往可随脓液从瘘孔排出而自愈。如果牙胚受炎症侵及而坏死,不能从瘘管排出时,可略扩大创口取出坏死牙胚,但未感染的牙胚要尽量保留。如死骨较大不能排出,手术摘除时也要尽量保守,仅摘除已分离的死骨,否则会加重颌骨破坏,影响颌骨发育,遗留颌面及牙颌系统畸形或咬合功能紊乱。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治愈后,面部及眶周遗留的瘢痕畸形,可待适当时机进行二期整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