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赛故事 | 战争中的波兰钢琴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下简称肖赛)对热爱肖邦的乐迷来说,堪称一座肖邦 音乐的圣殿;它就像拜罗伊特音乐节之于瓦格纳乐迷,绵延不绝地赞颂着作曲家美妙的音乐,传扬着一代又一代音乐大师。
这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最具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也成为电影史的经典瞬间
上周,受疫情影响,欧美各国举办了小规模活动,或者仅发表讲话纪念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75周年 。 有读者提议,说一说这段历史中的钢琴家,就像 上面这部电影。 故此,本期内容我们来讲述战争中部分参加过肖赛的波兰钢琴家的故事。
1.
避开战争的大师们
波兰钢琴家很少被集体提及。从历史上看,其中首屈一指的当然就是肖邦。他在20岁前生活于波兰。随着事业发展与时局变化,其后半生完全在法国度过。尽管他一直持有法国护照,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波兰人,他的音乐也始终是波兰爱国者的精神力量之一。
肖邦资料图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Paderewski,1860-1941)、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1870-1938)、霍夫曼(Josef Hofmann,1876-1957)、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霍尔绍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1892-1993)这些波兰钢琴家享誉国际,可以说是钢琴演奏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其中,帕德雷夫斯基曾担任波兰总统,后成为波兰驻国际联盟大使,战争爆发后成为波兰流亡议会的议长,1941年病逝于美国。霍夫曼于1926年成为美国公民,未受到二战影响,但他在1938年因酗酒被迫辞去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之职。鲁宾斯坦在战争爆发前夕移民美国。霍尔绍夫斯基一战时就移居意大利,1939年前往巴西,再赴美国。
2.
战争中罹难的肖赛钢琴家
露莎·埃特金
露莎·埃特金 (Róża Etkin,1908-1945)是首届肖赛的季军,她曾定居柏林学习音乐,曲目很广,从巴赫、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到普罗科菲耶夫、席曼诺夫斯基。战争结束前夕,她和很多人躲在一处防空设施内,正在撤离的德军惨无人道地像其中投掷手榴弹,致使多人遇难,埃特金终年37岁。
莱昂·博伦尼斯基
莱昂·博伦尼斯基(Leon Boruński,1909-1942),9岁时随家人从俄罗斯回到波兰,19岁进入肖邦音乐学院,1932年博伦尼斯基参加第二届肖赛,获得第七名。他不仅演奏,而且作曲,留下协奏曲、爵士乐等不同风格的作品。战争爆发后,这些作品大部分遗失。由于犹太人身份,他被害于奥特沃茨克(Otwock),享年33岁。
博伦尼斯基 创作的爵士歌曲
哈丽娜·卡尔马诺维奇
哈丽娜·卡尔马诺维奇 (Halina Kalmanowicz,1914-1941或1942)参加过第二届和第三届肖赛,获得了第三届第十三名。 直到战争爆发前,卡尔马诺维奇活跃于波兰音乐厅,积极演奏波兰当代音乐。 战争爆发后,她滞留在维尔纽斯,在当地犹太人集中营遇害,时年约27岁 。
3.
不甘奴役的反抗者
维托尔德·马乌促任尼斯基
维托尔德·马乌促任尼斯基(Witold Małcużyński,1914-1977)5岁学习钢琴,大学时为了追求艺术,他把法律专业改为了钢琴,就读于华沙音乐学院。 1937年,马乌促任尼斯基 夺得第三届肖赛季军。 战争爆发时,他正在法国巴黎,闻讯后立即投身波兰军队的宣传部门,为士兵演奏。 法国沦陷后,他和未婚妻藏身火车,逃往葡萄牙、阿根廷,最后落脚美国。 1960年和1970年,马乌促任尼斯基担任了两届肖赛评委。
马乌促任尼斯基 录制的肖邦《英雄波兰舞曲》
扬·斯坦尼斯瓦夫·埃基尔
扬·斯坦尼斯瓦夫·埃基尔(Jan Stanisław Ekier,1913-2014,图右)也是一位勇士,获得过第三届肖赛第八名。二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地下音乐会,鼓舞波兰爱国者的士气。华沙起义期间,他举行了超过30场演出。埃基尔不仅是演奏家,也是多届肖赛评委和肖邦作品的整理出版者。
埃基尔 录制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
奥尔嘉·里维茨卡-东布罗 夫斯 卡
奥尔嘉·里维茨卡-东布罗夫斯卡(Olga Iliwicka-Dąbrowska,1910-1979)参加过第三届肖赛,获得了第十三名。战争爆发后,即使华沙音乐学院被停课,她依然坚持教学,并参加地下音乐会。华沙起义期间,她被捕后关押至德国劳改营,备受摧残,直到战争结束,幸运回到波兰。
4.
钢琴女侠传奇大逃亡
玛丽拉·约拿斯(Maryla Jonas,1911-1959)9岁时公演,是个很有名气的波兰钢琴天才。但她父亲竟然不为所动,好在小姑娘坚持和帕德雷夫斯基学习。1926年,她开始欧洲巡演,1932年她获得第二届肖赛第十三名。第二年,她夺得维也纳贝多芬奖,打开了欧洲音乐厅的大门。
约拿斯资料图片
1939年二战爆发,约拿斯拒绝盖世太保的邀请,被捕入狱数周。一位德国官员是她的乐迷,从中斡旋释放了她,并建议她去巴西驻柏林大使馆寻求帮助。
约拿斯为了躲避盖世太保,步行325英里,一路忍饥挨饿,走到了柏林,也严重损害了健 康。 当她得到巴西大使提供的造假证明,立即从柏林到里斯本,最终抵达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
1940年,亲人相继遇害的消息传来,父母、丈夫、亲兄弟……沉重打击了身在巴西、精疲力尽的约拿斯。
约拿斯录制的肖邦《升C小调波兰舞曲》
在钢琴巨匠鲁宾斯坦的帮助下,1946年约拿斯来到纽约,恢复钢琴演奏,签约Columbia厂牌。不过逃亡时的病痛仍然大大缩短了约拿斯的生命,她去世时不过48岁。
5.
令人遗憾的天才早逝
博莱斯瓦夫·科恩(Bolesław Kon,1906-1936)没有活到二战,作为第二届肖赛季军,还是值得纪念于此 。
科恩资料图片
科恩生于华沙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10岁即因天才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得到伊古姆诺夫指导,8年后回到波兰,继续深造,可以说前途无量。
毕业后,他成为克拉科夫音乐学院教授、院长。后来,他还在第二届维也纳国际钢琴比赛击败里帕蒂夺得冠军,钢琴巨匠、评委科托亲自为他颁奖。
不幸的是,他有遗传性精神病,名声在外的邀约总是中断治疗,导致深度抑郁症。科恩于1936年6月自杀,未曾留下任何录音资料。
电影《钢琴家》原型、波兰钢琴家史匹尔曼演奏肖邦《夜曲 第20号 》
肖赛因为战争中断了12年,上述波兰钢琴家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但他们的故事几乎都像电影《钢琴家》展示的那样触目惊心,更多下落不明或者不为人知的历史恐怕数不过来。 往事如烟,愿这一切在肖邦的音乐中化为更多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