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华生的儿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心理学家华生为了让大家看到效果,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实验。
但很可惜,三个孩子纷纷换上了抑郁症。
最严重的是其大儿子雷纳,因童年情感关注过少,成人后情绪极其不稳定,而且屡次尝试自杀。
后来因质疑父亲的理论,转而投向精神分析流派,可惜问题太严重最终30岁自杀身亡。
他是美国大名鼎鼎的教育心理学家。100年前,他做了一个极其牛的“恐惧实验”。这个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为儿童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个人却为此背上了“虐婴”的恶名。他宣称能把孩子培养成任何他想要的样子,但他却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儿子。“恐惧实验”是华生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争议。
在华生的高压、缺乏感情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心理创伤长大,患上严重抑郁症。
其中一个儿子在30岁时自杀身亡。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注重科学养娃带娃了。平时,很多家长也会去看一些育儿文章,或者是去看看儿童专家的教育视频。可由于每个孩子的习性,以及生长的环境都不太一样。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方法都能套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在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当中,英国的专家约翰·华生就非常受人关注,尤其是他的一个“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经典言论,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许多家长觉得这么训练孩子,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对孩子的将来能产生非常大的益处,一段时间里,很多家长都纷纷效仿。
但是这样的方式真的好吗?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质疑华生的这套理论。而华生自己就有两个孩子,是在他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然而两个他的两个孩子却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成为人上人,反而双双陷入性格缺陷的困扰当中,不管是老大还是老二,都有过轻生的经历。
这让当初很多对他的理论信以为真的家长们有些后怕,那么孩子总是哭闹,到底要不要抱呢?
孩子哭个不停,家长应该怎么做?
★3岁之前必须要抱
当孩子在3岁之前,由于刚开始认识世界和周围的人,心理非常脆弱又敏感。加上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每当觉得委屈或者害怕时,总会条件反射的用大哭来表达内心的恐慌。建议在孩子处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孩子在哭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直接抱起他们,给他们充足的安全感。
★先了解孩子为什么哭
虽然大多数孩子是因为感到害怕,或者是肚子饿了尿布湿了等等,才会本能的通过哭来表达情绪。可也有些孩子,是因为任性。很多父母只要孩子不哭不闹,几乎孩子提的各种条件,哪怕再无理都会满足。
当孩子发现自己一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在往后一定会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孩子的任性是由父母得骄纵得来的,建议在平常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要适度。
★沉稳应对孩子的哭闹
当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家长应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孩子还小,本身就比较敏感,而哭是孩子唯一表达自己的方式,孩子哭个不停,多半是因为孩子不舒服了,做家长的尽量不要被孩子的哭声扰乱心情。
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哭闹不止而大发雷霆,孩子虽然这个时候还不懂事,但是能感觉到父母亲语气中带着的情绪,自然会感到更加害怕, 甚至失去安全感。虽然孩子3岁之前的事情不会深刻记住,但是这些感觉却会在潜意识里保存一生,从小被家长大吼的孩子更容易变得缺乏安全感。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省心轻松的事情 ,可既然已
他是美国大名鼎鼎的教育心理学家。100年前,他做了一个极其牛的“恐惧实验”。这个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为儿童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个人却为此背上了“虐婴”的恶名。他宣称能把孩子培养成任何他想要的样子,但他却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儿子。“恐惧实验”是华生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争议。在说这个实验前,我们先认识一下实验的主角。
华生给小艾尔伯特展示兔子、白鼠、狗等动物,小艾尔伯特非常喜欢,愿意触摸它们。实验的下一步,是在小艾尔伯特触摸这些动物时敲击铁棒,制造巨大的声响,让他感到恐惧。
一周后,小艾尔伯特对动物产生了恐惧。他害怕白鼠、兔子等带毛的动物,看到它们就会远离,低声抽泣,然后放声大哭。小艾尔伯特的母亲把孩子交给华生,只为每天赚取1美元。
察觉情况不对的母亲后来带走了小艾尔伯特,那时他已被这个恐怖的实验折磨了3个月,伤害已经造成。根据“恐惧实验”,华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情绪,包括恐惧是可以后天**得的。
1928年,约翰·华生在他出版的《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中提出方法论:以行为主义理论指导,可以对孩子进行机械性训练,用各种方法避免孩子依赖自己,适当减少对孩子的感情关注,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而且还可以让父母更省心。
华生
01
拿自己孩子实验,结果纷纷患上抑郁症
而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华生为了让大家看到效果,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实验。
但很可惜,三个孩子纷纷换上了抑郁症。
最严重的是其大儿子雷纳,因童年情感关注过少,成人后情绪极其不稳定,而且屡次尝试自杀。
后来因质疑父亲的理论,转而投向精神分析流派,可惜问题太严重最终30岁自杀身亡。
二女儿也在成人后抑郁,而且形成了酗酒成瘾,也屡次自杀未果,后来自己生下的孩子也患有严重抑郁。
华生最小的儿子可能因为自己前面糟糕孩子的教育,自己有所收敛,可是一样没能避免命运的捉弄。
小儿子一生碌碌无为,甚至四处流浪,连自己的生计都需要靠华生照顾维持。
当人们纷纷质疑为何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何养出如此多精神障碍的孩子时,人们翻看大儿子雷纳的日记中找到答案:
“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的、机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我的父亲在教育中,剥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
02
与家暴相比,情感忽视更加可怕
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提出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CEN),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他认为,孩子在幼年时必须得到父母的情感回应,如果长期没有获得,这无异于一种精神虐待。
当今各种心理学实验已然证明,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虽然隐秘,却伤得最深。
在华生提出自己理论的时候,当时就有一位心理学家对其产生质疑。
这个人就是著名恒河猴实验的主人公——哈洛。
当时哈洛为了质疑华生的理论,专门找来和人类基因相似的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
他的实验中亲来一位小猴子实验对象,然后自己人为的制造了两个假猴子妈妈。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那肯定就是哪个有奶,小猴子就会选择哪个成为自己的妈妈,并且依附在其旁边。
可实验结果大跌眼镜,几乎所有实验的小猴子都会选择依附在那个“绒布没有奶水的假猴子”。
有些极端的猴子,宁愿挨饿也不愿靠近“铁丝猴妈妈”。
当拿走绒布猴妈妈时,这些小猴子都表现出打滚、尖叫等精神病症状。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